生态文明建设,是关系人民福祉、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,发展绿色经济,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将是未来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。
在神圣的西藏雪域高原,绽放着这样一朵质朴纯洁的格桑花,它用心呵护着这片神圣的净土,被命名为“零污染的高原现代工厂”。一方面它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,建设绿色家园;另一方面,它坚持改善员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。它就是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西藏5100)。
2005年建厂伊始,西藏5100的水厂所在地当雄县公堂乡冲嘎村,几乎与世隔绝,连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也没有。经过7年多的发展,西藏5100已成为高端瓶装矿泉水的领军者。它将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,带动了企业与农牧民的共同成长,真正做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。
雪域冰川的纯净承诺
西藏5100的水源地--曲玛弄泉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当雄断陷盆地北侧,海拔高达5100米。1987年,由工程院藏族院士多吉带领的西藏地质地热大队发现了该水源地。这是西藏地勘工作的重大突破,从发现到立项,前后历时达14年之久。
曲玛弄泉的水质透明纯净,水的常年温度恒定在23.6℃至24.2℃之间,任何时期水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要求,是非常稀有的高品质、零污染的冰川矿泉水,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锂、锶、偏硅酸等微量元素。也正因此,该水源地被评为首批“优质矿泉水源”之一,这也是青藏地区优质矿泉水源。而其低氘的特性更是得到了对世界水质要求为严苛的欧共体的认可。为了水质的原生态并把污染概率降到零,西藏5100选择了一条其他公司几乎不会选择的艰辛道路:在高原就地建起了零污染的现代工厂。
为了保护当地生态平衡,西藏5100对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。相较110万立方米的可开采量,目前西藏5100的开采量在9万多立方米,并严格将开发利用率控制在10%以下,90%的泉水顺河而下流入湿地,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。
不仅如此,在水源地范围内可供开发利用的七个泉眼中,为了不影响当地生态的平衡,西藏5100目前只对三个泉眼进行开采,每一步都在践行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理念。“在5100开发水源之前,这些好水就直接流入拉萨河再到雅鲁藏布江,后汇入印度,现在看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。而我们的合理开发利用产生了很大经济效应,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。”西藏5100CEO付琳说。
更为重要的是,为了让这一珍贵稀有的水源地一直清水长流,西藏5100从建厂之初便对其进行极为严密地保护。目前,西藏5100在水源地60平方公里范围以内建立了三个保护区:个是禁区,全封闭式设施,防止任何潜在污染并禁止人类活动;第二个是限制区,也是禁止放牧区,主要是为了防止补充泉水的地表水受污染;后一个是监控区,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农业活动。
为了使保护措施落到实处,西藏5100还通过闭路电视对水源地进行严密,以防有人闯入破坏水源。63岁的阿旺占堆是当地村民,负责看管水源地周边的,人畜都不能放入。老人每天都要巡逻两次,有时候晚上就住在山上。“每次见到我,他都说让我放心,一定曲玛弄泉的。”西藏5100水厂厂长姜晓虹说。
从贫困村到小康村
2005年以前,冲嘎村还被冠以“贫困村”的帽子。村里的主要支柱产业为畜牧业,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。村民基本上没接受过系统教育,有的人在小学就辍学了,还有的人甚至不识藏文,也不会说汉语。这一切,随着西藏5100在当地建厂,得到了彻底改变。
目前,西藏5100近20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共容纳了200多名职工,其中95%为藏族员工。水厂投产之前,当地牧民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,现在员工平均月工资超过3000元,加上奖金和补助,年均现金收入可达四五万元。
朗萨今年29岁,曾经是当地的牧民,于2005年进水厂工作。经过培训,她成长为的质检员,学会了微生物离化分析,可独立完成水质的全项检验。她的丈夫也在厂里当司机,两人每月收入达到七八千元,远远超过内地部分工厂的工资标准。不仅给家里盖了90多平米的水泥房,她还用部分收入帮助父母从事畜牧业,饲养了更多的牛羊,扩大养殖规模。
藏族姑娘洛桑,原本也是当地一个牧民家庭的女孩,自从2005年成为西藏5100的一名员工后,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,中央电视台对此专门进行了报道。在公司的培养下,勤奋的洛桑如今已成为厂里的行政主管,去年公司还在拉萨给她分了房子。
像朗萨、洛桑一样直接受益的员工有200多位,而工厂形成的连锁效应不止如此,更有来自工厂周围800多位村民间接受益。
西藏5100需将产品从生产基地运送到那曲物流中心和拉萨火车西站,再通过青藏铁路发往,5100运输队便承担了所有短途运输业务。全运输队共有40辆车,司机每年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。这样一来,不仅解决了800多人的就业问题,也改善了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。
为了方便员工的生活,西藏5100还在厂里设立了小卖部,直接从拉萨进货,满足员工及家人所需。工厂附近也渐渐有了小卖部、奶茶馆,越来越繁华。如今,全村331户人的生活和西藏5100密切相关,在水厂或其他相关的业务中都有他们的身影。约有一半的农户盖起了新房,几十家人买了小轿车。这个当年的贫困村,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。
文明新风吹进边远小村
7年前,冲嘎村还是一个贫困的村落,村民大都住着土坯房,没有电,交通、购物都不方便。如今一排排宽敞的水泥房坐落在村道两边,有了网络、通了电,也没有看到乱扔垃圾的现象,处处洋溢着新农村景象。
从冲嘎村到当雄县,还有十几公里路,建厂之初,西藏5100就建了一条通往县城的柏油路,方便了群众出行,也为他们打开外面的世界,建立起和外界沟通的桥梁。西藏5100在改变了当地村民物质生活的同时,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。
对于企业来说,人才是立厂之本。在西藏5100水厂工作的员工,除了要适应当地环境,更要学会现代技术。为了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,增加就业,西藏5100选择大量招收当地无技术、文化水平低的农牧民,将他们培养成自己需要的人才。
为了工作需要,姜晓红亲自培训各个工作岗位的员工,教员工们讲汉语、识汉字、使用自动化办公软件。面对这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职工,她一次次耐心讲解,纠正他们的汉字写法、指出他们的不当之处。初的一批藏族员工通过不断努力,现在已经成长为5100的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。
“我们给每个员工宿舍都配备了电视,员工都能通过电视看到外面的世界。”西藏5100副总经理佟利介绍。除此之外,西藏5100还定期为员工安排培训,一方面传授工作技巧,一方面教授文化知识,对于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,定期免费安排学习成绩突出的员工去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参观和学习。他们爬过长城、坐过动车,参观过上海世博会……回厂后已经陆续成为公司其他员工的模范榜样。
在进厂之前,很多员工都没出过当雄县,当他们踏入城市,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生活条件的改变,更重要的是这些新的技术、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他们的视野。回到厂里,他们也愿意和大家分享、交流,这也更加激励了员工努力工作、表现,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。“2013年我们仍将继续带员工走出西藏,走出国门,把人才培养当做重要工作常抓不懈。”佟利说。
抓住商机 立刻联系
马上留言 共同发展
温馨提醒: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,倡导诚信合作、互惠共赢!为了保证您的利益,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,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,以免造成损失。